日前,2023全球濱海論壇之“遷徙物種保護的濱海協同”主題論壇在江蘇鹽城召開。論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和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EAAFP)共同主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調查規劃院、江蘇省林業局和我校聯合承辦。來自五十余個國家和組織,超過200名代表參會。論壇以多方致辭、主旨報告和嘉賓對話等方式展開,針對遷徙物種保護需求,凝聚全球智慧力量。我校副校長程武出席本次論壇并致辭。

程武在致辭中介紹了我校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校之本、發展之基,以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為目標,面向全球環境治理,全面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特別是大尺度遷徙物種的研究與保護方面,我校在2018年成立了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主要承擔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的科學部職能,為伙伴關系協定提供科技服務。鑒于候鳥遷徙往復于巨大的地理尺度,全生活史棲息地的監測和研究十分困難,構建一個跨區域的協同科技合作網絡,同時推動的青年人的積極參與和能力培養至關重要。
會上,我校和EAAFP聯合發起倡議,邀請從事遷徙水鳥和濕地研究的各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教育合作聯盟,強化遷飛區生態學、環境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共創與共享,培養未來領導者。未來,聯盟將重點推動四方面工作:一是聯合開展能力建設,培養青年領導者、專家和教育者;二是聚焦遷飛區關鍵問題,推動信息化與經驗交流;三是實施創新科學計劃,加強遷飛通道的協同研究和監測;四是構建全球知名智庫,共同應對遷飛通道生物多樣性挑戰。教育合作聯盟將為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提供濕地與遷徙水鳥保護的交流平臺,共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
我校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雷光春教授介紹了濕地與遷徙水鳥協同保護前沿,我校博士生、紅樹林基金會(MCF)聯合創始人及勺嘴鷸國際行動組主席孫莉莉分享勺嘴鷸和紅樹林保護案例,與其它嘉賓共同探討遷徙物種保護的多方協同。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相關負責人陪同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