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是我校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校正式踏上“一校兩區”建設發展新征程、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起勢之年,是勾畫藍圖、啟智增慧的謀劃之年,是我校辦學歷史上取得多項歷史性突破、重大開創性成就的開拓之年。一年來,我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校之本、發展之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硬道理”和“首要任務”,立足“一校兩區”新發展格局描繪建校百年藍圖愿景,同題共答三個“北林何為”時代命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學校辦學影響力、社會貢獻度極大提升。近日,綠色新聞網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全方位展現我校2023年高質量發展成果。
統籌推進五育并舉,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領軍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備

全面加強學生思想引領,在全國率先出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實施意見》;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獲北京高校示范項目。

加快構建“五育融通”育人體系,成立黨委“五育”工作委員會,召開全校體育工作會,出臺新時代體育工作實施意見;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獲批全國首家“后勤服務育人勞動教育示范基地”;美育工作獲教育部網站專題報道。

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凝練“一核、兩化、三強、四融合”人才培養理念,發布本科生“樹人行動計劃”,深化推進研究生“1358”工程,出臺本研貫通實施辦法;指導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揭牌“梁希書院”,成立雙碳未來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大創”項目申報量從年均480項躍升至766項;主動作為大力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急需緊缺人才,成立全國首家國家公園學院,招收首屆本科生。
人才培養成果持續涌現,獲批教育部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設團隊;新增16門國家級本科一流課程,位列農林高校第二;全年學生“雙創”和競賽國家級榮譽68項;教育引導學生扎根基層建功立業,14名學生應征入伍報效祖國;2023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3.75%,讀研深造率保持50%以上,研究生用人單位評價滿意度98%以上;水保學院畢業生徐先英38年奮戰治沙第一線,獲“國家卓越工程師”表彰。
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國家隊”作用發揮更加凸顯
健全有組織科研制度機制,制定修訂平臺運行、成果轉化等制度5項;變革科研范式加快“卡脖子”攻關,獲批2項國家林草局應急揭榜掛帥項目;積極承擔新疆綜合科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雄安創新專項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7項;形成包括85個省部級科技平臺在內的全方位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三級-四類-五融合綠色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有組織科研交出亮眼“成績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4項,占全國林草行業入選提名四分之一,排名全國高校第40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85項,連續兩年保持高位;獲省部級以上哲社科基金28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獲批量增長超3倍;牽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重大專項,推動設立全國高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處,在系統探索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究高地上走在前列;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項,課題22項,課題數量創歷史新高;獲各類經費支持5.2億元,單筆科技成果轉化金額最高達8000萬元,實現全國林業育種領域成果轉化歷史突破。


打造科普宣傳名片,成立學校科學技術協會;與學院路街道共同開展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出版《新時代青年生態文明教育》教程;以高質量期刊建設提升行業國際影響力,《森林生態系統(英文)》《鳥類學研究(英文)》進入行業世界前五;成功獲批首個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主辦全國林草百人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營造良好學術生態。我校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監測低軌衛星“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號”于2024年1月23日成功發射升空。
服務“大國外交”和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共贏得到大量外部支持成果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謀劃國際合作目標任務,構建并拓展全球生態文明伙伴關系網絡,與12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與俄羅斯、阿拉伯大學聯盟等開展綠色科技創新合作,與俄羅斯秋明大學聯合成立中俄低碳校園建設國際專家中心,建立中法、中瑞國際聯合實驗室。

深耕國內主戰場,構建“三個全覆蓋”國內合作目標體系,實現與四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戰略合作“全覆蓋”;主動對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北京“和諧宜居之都”“種業之都”“生物多樣性之都”和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度參與四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率先在全國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深度參與青藏高原科考、新疆科考,技術服務青海國家公園示范省和西藏“美麗珠峰”建設;助力內蒙古科右前旗鄉村振興,連續四年獲得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考核最高等級“好”;凝聚廣大校友力量,講好校友故事,成立雄安校友會等4個校友組織,加大對校友支持力度,與花鄉花木集團戰略合作。
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自我革命精神助推學校治理效能有力提升
在監督保障方面抓實重大政治任務監督,研制健全監督體系《意見》《實施辦法》,堅持“黨中央決策、校黨委部署到哪里,政治監督就跟進到哪里”;牽頭開展“三進”、主題教育和習近平總書記勉勵語落實情況等10個專項監督,發現84項問題,提出116條整改建議。

持續營造“嚴的氛圍”,兜住改革發展底線,召開全面從嚴治黨年度工作會議,持續開展兩層四類警示教育;緊盯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重點部門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制定雄安校區工程建設專責監督、職能監督、日常監督3張清單。
持續充盈“改的文化”,建立“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促進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監督與治理深度融合,構建“大監督”格局,激發審計、財務、師德、學風、信訪等領域“探頭”作用;首次對12家職能部門巡察,實現本屆黨委校內巡察全覆蓋;完成教育部審計整改任務7項。
在治理領域方面持續扎緊制度籠子強化規范管理,5年來已組織制修訂涵蓋黨建思政、人才培養、安全運行等制度200余項;修訂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制度,規范會議、用車、公務接待管理;以“智慧北林”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編制“教育數字化三年行動方案”,持續賦能教學科研管理;打破部門系統壁壘建立校務數據中心,實現232項業務線上辦理;持續做好“摸家底盤家當”工作,加強固定資產建賬制度管理,最大限度發揮資產使用價值和利用效率。
完善法治風險防控體系,針對重點領域“以案為警”開展法治教育;推動實驗林場功能轉型升級,理順林場管理體制,編制高質量發展規劃,梳理形成“建設六大基地、打造六大功能區”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