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日報以《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問題地塊”變成了“耕讀田園”》為題,報道我校與學院路街道共同建設“耕讀田園會客廳”相關情況。報道指出,我校高度重視學院路街道“耕讀田園會客廳”建設工作,校黨委書記王洪元帶領校領導班子與街道領導先后開展了4次調研。在專題調研過程中雙方形成共識,將項目建設定位于探索校地合作基層治理地區優勢資源與校地雙方需求進行有力結合,最終建設成了“耕讀田園會客廳校地共建實踐基地”,成為科普基地、綠色生態自然教育基地、青少年勞動教育基地。報道全文如下:

在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曾經有一處被認為是“問題地塊”的實驗地苗圃,在被建設成為“耕讀田園會客廳校地共建實踐基地”后,重新釋放了活力。10月18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苗圃基地里新種下的種子已漸漸破土發芽。這是學院路街道以“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為切入點,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實踐。
“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學院路街道黨工委緊緊把握主題教育的根本任務,按照“共生式黨建”理念和“找痛點、做服務、求長遠、看成效”的步驟,通過深入社區開展群眾訪談、社區問卷、聘請專家團隊現場查看、專業研討等方式梳理老舊小區“痛點庫”。以問題為導向,用“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作為治理地區“斑禿地塊”的切入點,實現了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打造了多個具有綠色、人文、共建、詩意、環保、互動的社區“田園”。
蹲點式調研尋找社區治理新路
老舊小區中的斑禿綠地,往往呈現出“位置散、面積小、環境差、管理難”的特點。一次性補種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在很多老舊小區中,補種后的斑禿綠地,因管理不到位,剛補種不久就又黃土露天,一直以來都是居民投訴的熱點問題之一。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學院路街道黨工委堅持“實”字當先、“干”字為要,街道領導班子帶領相關部門科室沉下心,蹲點社區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面對調研回來亟待解決的問題,著重強化“以點帶面”“見微知著”的能力,力爭在社區力量動員上尋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突破以往相對單一的治理手段為切入點。“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不少社區存在公共綠地空間不足的痛點問題。‘陌生社會’怎么轉變為‘熟人社會’的問題,這也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不高,社區治理癥結之一。結合這兩個痛點,我們就想把‘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作為解決社區重點問題的抓手,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從‘為你做’變‘一起做’。”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鄭鵬說。

“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把“五社聯動”的理念和機制融入社區“微更新”中,充分發揮學院路街道與高校在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的互補優勢。項目自啟動以來,學院路街道領導班子開展頭腦風暴、專家研討、實地踏勘、參加耕種等多次專題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制定了六道口社區、768社區、石油大院社區、富潤社區、志新社區、地大一社區、城華清楓社區和北京林業大學地塊共8個點位,分兩批推進試點計劃。目前項目總體推進情況順利,各試點社區和單位圍繞“耕讀田園會客廳”建設已開展公參、種植、科普教育等各類活動120余場,動員3000余社區志愿者參與耕讀活動,改造更新斑禿地塊3700平方米。
校地共建破解“問題地塊”難題

8個試行點位中,北京林業大學是第二批中最新被納入項目計劃的點位。位于校內的苗圃,因歷史原因造成環境雜亂、隱患突出,與周邊社區環境形成反差,也是困擾學校發展的“問題地塊”。學院路街道在調研中發現了這里的問題,主動邀請校方加入“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
項目建設得到了北京林業大學的高度重視,黨委書記王洪元帶領校領導班子與街道領導先后開展了4次調研。在專題調研過程中雙方形成共識,將項目建設定位于探索校地合作基層治理地區優勢資源與校地雙方需求進行有力結合,最終建設成了“耕讀田園會客廳校地共建實踐基地”,總面積930平方米。
10月8日,實踐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百余名社區居民齊聚林大苗圃實驗地中,自己動手種植。12歲的子忻和同組的其他三位同學興奮地將一顆顆小種子放入苗圃中。“孩子們知道有這么塊兒地方,特別高興,翻閱各種資料,選擇合適的植物,他們特別投入,干得熱火朝天。”子忻的爸爸告訴記者,他們這塊種植地的名字叫“開心思源”,是分別從小組四個成員家庭孩子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個字組成的。
實踐基地投入使用以后,孩子們每天下午放學后,這里都成了最熱鬧的地方。這里不僅打造成為科普基地,也是綠色生態自然教育基地、青少年勞動教育基地。
“這個項目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來凝聚民心。我們打算將社區內的斑禿地塊也提供給居民,讓大家自己打理,環境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林業大學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范朝陽說。
從“共建共享”逐步走向“共治”
在對試點社區的調研中,學院路街道關注每一個試點地塊的進展,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各類力量全程參與建設,親手搭建一磚一石,親手種植一草一木,這正是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擴大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要求的真實體現。在“耕讀田園會客廳”的建設中,學院路街道通過發揮居民和各類社會力量,大家逐漸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社區從“共建共享”逐步走向“共治”。
石油大院社區公共區域中的800平方米的背陰區域用居民的話說就是“種啥啥不活”。社區開始推動“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后,不僅居民參與進來,院內幾個科研單位也紛紛加入,還有石油幼兒園、石油附小、石油附中都主動加入設計建設隊伍,共同建成具有林下植物特點的“兒童友好藥材花園”。“耕讀田園”志愿者家庭不僅實現“認種”,更主動做到“認管”,園內責任區日常管理工作由志愿者們自覺排班負責。
看到斑禿地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石油大院物業公司也積極加入維護團隊,產權單位主動投資70萬元改善社區環境。
“我們以‘耕讀田園會客廳’為抓手,積極發動轄區高校、中小學、幼兒園、地區單位和居民參與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改造和提升。動員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到社區更新的共建共治共享過程中,推進居民議事協商,凝聚社區共識。”鄭鵬說。
讓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大合唱”
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持續跟進已建成的項目。同時思考“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在實現基礎建設和群眾參與后,如何提升可持續發展動能?
學院路街道認真研討“五社聯動”機制要求,反復征詢專家意見,試點引入社區基金,探索“耕讀田園會客廳+愛心集市”運轉模式,嘗試用園子里產出植物做成工藝品進行義賣,所得善款都進入社區基金蓄水池,再通過社區申請以項目方式回撥反哺“耕讀田園”項目。
六道口社區通過北京市種子協會實物捐贈方式建立起“種子博物館”,不少試點社區的志愿者利用田園中的植物,制作成各種手工制品進行義賣。雖然目前社區基金吸收的善款和實物還微不足道,但卻是“五社聯動”機制社區慈善資源助推基層治理邁出的一大步,為社區慈善資源支持民生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安全、規范、穩定的運轉途徑。
“五社聯動”讓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大合唱”。學院路街道“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目前還在起步探索階段,這不僅僅是幾場活動,幾個地塊的建設,更是一個系統性的公眾參與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創新與實踐。共建共享才能共贏。居民郭先生由感而發:“如果只是社區單純地提供服務,有可能讓人等靠要的思想會越來越嚴重,參與度會極低,居民對自己的家園認可度也可能會越來越差。現在這樣,讓我們更愿意主動參與社區的治理,更愛自己的家園。”
“增強群眾參與效果、實現社區治理利益共同體意識等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推進的內容。學院路街道黨工委緊密結合主題教育,著重強化‘見微知著’能力,力爭在社區力量動員上尋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突破相對單一的基層治理切入點,讓‘耕讀田園會客廳’真正成為踐行‘五社聯動’新理念,實現高水平社區治理的新平臺。”鄭鵬說。
報道鏈接:北京日報: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問題地塊”變成了“耕讀田園”
https://bj.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Share/5b1a1310e4b03aa54d764015/AP65362913e4b0a9019c759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