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中國綠都研究院發布了2023年度“綠都”建設評價研究報告,該報告對全國地級城市的綠色發展進行了全面盤點,并首次對縣域“綠都”建設進行了示范研究。這是我校連續第四年發布“綠都”建設評價研究報告。
今年,“綠都”建設評價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綠都”內涵,融合了區域發展的生態宜居和共享價值,涵蓋了森林資源質量和數量、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林業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宜養宜居和林業綠色治理等6個維度,設有6個二級指標和46個三級指標,采用各級政府統計年鑒、統計公報、各類專項公報和政府官網的公開和客觀數據,以森林覆蓋率指標作為森林資源稟賦的代理指標,篩選出了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的地級市,在此基礎上依據相關指標進行科學研究測算,直觀有效刻畫地級城市“綠都”建設新進展、新動態、新趨勢。
在本年度評價中位居前20名的地級城市是: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南平市、吉林省白山市、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浙江省麗水市、福建省龍巖市、安徽省黃山市、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肇慶市、浙江省衢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福建省寧德市、湖北省宜昌市、廣西柳州市、湖南省郴州市、海南省三亞市、安徽省宣城市、浙江省舟山市、江西省景德鎮市。
評價結果表明,福建省和浙江省持續發揮引領作用,入圍城市最多,福建省三明市連續四年位居榜首,南平市緊隨其后位居第二。北方地區吉林省白山市近年來持續推進綠色發展效果顯著,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分列第三名、第四名。浙江省麗水市位居第五,繼續省內領先。福建省龍巖市、安徽省黃山市、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肇慶市、浙江省衢州市繼續穩居前十名。海南省三亞市、江西省景德鎮市首度入圍“綠都”前二十名。
此次入圍的20個“綠都”城市,分布在11個省(自治區),從南方到北方,從東部到西部,引領著全國各地的“綠都”創建,成為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綠色時代典范。
為進一步發揮“綠都”輻射帶動效應,首次對陜西省寧陜縣拓展開展了縣域“綠都”建設示范研究,意在推進“綠都”建設的下沉和落實,引導中小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都”建設評價研究由我校經管學院李紅勛教授團隊發起,自2020發布相關研究報告,為研究闡釋“兩山”論斷中所蘊含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提供了實踐案例和理論支持,對于引導有關城市加快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助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起到了積極作用。相繼被人民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綠色時報、北京日報、教育頭條、北京頭條等諸多媒體轉載,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長期以來,我校積極參與、深度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綠都”建設評價是我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的又一重要舉措。2022年我校成立中國綠都研究院,由李紅勛教授擔任負責人,旨在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北林風格的綠色城市評價體系,為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