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北京市氣象局,發布生態數據產品“森林體驗指數”,這是北京市首次推出“為民服務”生態數據產品。我校水保學院查天山教授團隊作為森林體驗指數技術研發團隊,為該指數的順利發布與持續預報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森林體驗指數是社會公眾對林地、濕地、草地等小氣候環境感知程度的無量綱指數,包含了社會公眾最關心的8個生態指標——林內空氣溫度、濕度、風速、負氧離子濃度、PM2.5濃度、PM10濃度、潛熱和顯熱,以及物候照片和特色動植物影像。相關信息在北京園林綠化局和北京氣象部門官方網站等地發布,市民可查詢當天及未來三天的森林體驗指數預報。該指數在0-1之間變化,越接近1,表示公眾體驗越好。這些指標不僅體現了人對小氣候環境的體感“舒適度”“健康度”,以及生態系統對氣候和水文的“調節度”,還體現了生物多樣性和特色景觀等的“加分項”,能夠讓市民更加直觀便捷地選擇適合自己意向的森林體驗場所,為公眾出行提供參考。
“森林體驗指數”是北京園林綠化生態監測網絡 (Beijing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BEON)的首個生態數據產品。通過全市12個 BEON 監測站點所提供實時、高頻、連續的生態系統要素監測數據,實現了“森林體驗指數”數據產品的實時計算與可視化。這一過程中,查天山教授團隊先后攻克了指數研發、算法優化、指數實時計算、結果自動可視化、標準制定、指數發布等多個技術難關,并以北京林業大學為第一起草單位編制了《園林綠化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建設規范》(DB11/T 1989-2022)和《森林體驗指數評價技術規范》(DB11/T 2029-2022)地方標準,已由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發布。

“森林體驗指數”的提出打通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將大量枯燥的科研數據轉化為公眾容易理解的生態數據產品,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也拉近了科研、行業與公眾的距離。“森林體驗指數”數據產品發布后,得到了北京人民政府網“首都之窗”、光明網、北京衛視、北京日報、新京報等多家媒體的高度關注和深度報道。報道認為,“森林體驗指數”不僅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發展趨勢。同時,“森林體驗指數”也打開了社會公眾與自然對話的窗口,為社會公眾出游目的地選擇提供了重要的量化依據,豐富了園林綠化行業服務公眾的內容,為民生福祉“加碼”。

據悉,水保學院始終高度重視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生物多樣性之都建設,在泥石流防治、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涵養林建設、PM2.5防治、水環境整治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為落實好我校“部局市”共建精神,水保學院主動謀劃,積極對接北京市水務水保、園林綠化等部門,凝聚優勢團隊優勢力量,以有組織科研服務首都生態建設,有效推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系統監測網絡等領域的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