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推荐热播剧影库入口 ,青娱乐在线国产i小视频_BD韩语高清完整版

? 免费影视精选影库入口,免费高清国产影视短视频平台入口,无广告网剧合集入口
頭條新聞

南森大會專題報道五:我校發起成立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 發布候鳥遷飛區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

以遷飛通道為代表的大尺度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其復雜程度、人力成本、基礎設施、資金需求、實施難度等往往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緊密的國際協同合作來實現。10月16日,在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上,我校與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EAAFP)宣布正式成立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雙方還在大會分論壇之首屆EAAFP科學大會上共同發布候鳥遷飛區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旨在引領未來十年遷飛區科技合作與交流,為遷飛候鳥及棲息地保護匯聚全球智慧和解決方案。


聯盟成立.jpg


據了解,作為全球九大遷飛區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面積最大、最為繁忙,同時也是受威脅最嚴重的候鳥遷飛通道。我國濱海濕地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支撐著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數百萬遷徙水鳥,是該路線上不可替代的關鍵區段。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協定(EAAFP)于2006年正式成立,致力于促進遷飛區各方對話和協作,以保護遷徙水鳥及其棲息地。中國于2007年加入該伙伴協定。


我校與EAAFP長期保持合作關系,2023年,雙方共同發出建立候鳥遷飛通道國際科教聯盟的倡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工作后正式成立。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確定加入聯盟意向,聯盟秘書處設在北京林業大學,國際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委員、前主席,濕地科學與保護領域全球最高獎盧克·霍夫曼獎獲得者,我校教授雷光春擔任聯盟首任主席。聯盟旨在調動和促進遷飛通道大學及科研院所、國家和國際層面力量,針對遷飛區開展跨區域協同研究和共同行動,推動遷飛通道研究的創新科學計劃,加強遷飛通道協同研究和監測。聯盟將為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提供濕地與遷徙水鳥保護的交流平臺,共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促進遷飛通道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推動國際綠色廊道建設,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遷飛通道大會-00025_副本.jpg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挑戰的重要手段。此次發布的候鳥遷飛區全球大科學行動計劃旨在通過推動遷飛區尺度的國際合作,開展人員和知識交流,建設遷飛區的聯合監測研究網絡和科研基礎設施,協同開展大尺度遷飛通道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項目,共同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解鎖全球候鳥遷徙密碼,揭示遷徙水鳥與人類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協同關系,為全球大尺度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技支撐。未來,聯盟成員單位和遷飛區相關科研機構將依托大科學計劃,開展鳥類遷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教育培訓,建設雄安遷飛通道大科學中心、遷飛通道關鍵棲息地長期生態定位觀測站網絡、遷徙生態學與大尺度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實驗室等大科學平臺,匯聚國內外一流的遷徙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科學家形成國際智庫,為東北亞、大黃海、東南亞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與綠色“一帶一路”國家候鳥棲息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據悉,我校致力于建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充分發揮特色學科優勢,針對全球環境治理重點議題全面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持續推動全球大尺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2018年,我校成立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CEAAF),承擔EAAFP科學部職能。我校多個教授團隊深度參與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生態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搭建遷飛通道科技合作網絡、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等作出重要貢獻。